2018年9月29日上午10点30分,城区学院在资环楼554举办了“学术面对面”活动。本次学术汇报主题是Adaptive Analysis of Green Space Network Planning for the Cooling Effect of Residential Blocks in Summer: A Case Study in Shanghai(基于街区夏日温度改善的绿地网络规划的适应性分析——以上海市为例),汇报人是2016级硕士研究生宋丹然,同时邀请到了蒋雪中老师对汇报内容进行点评。
宋丹然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汇报:为什么要做?该怎么去做?怎么做到的?给什么建议?第一部分介绍了此项研究的背景和意义。面对城市气候变化的挑战,与宏观层面的降温策略相比,微观层面的适应性规划逐渐成为学术界的研究热点。对于城市街区而言,相比于水体,植被在规划层面更可控。但各种因素的阻碍使得绿化率不可能无限制的扩大,因此在适当增加植被面积的基础上,如何有策略地规划绿化,进而发挥最优降温效应,显得尤为重要。第二部分重点介绍该研究的方法和过程。该研究主要运用ENVI-MET模型,旨在模拟城市环境中的地表-植物-空气相互作用。
第三部分主要对所得结果进行分析和讨论。从分析中可以得出以下结果:(1)具有绿色廊道的城市河流在一定距离的降温效应中起着重要作用。(2)高反照率材料对降低大面积住宅小区的高温效应也有一定作用。(3)绿地斑块,特别是较大斑块的降温效应对改善热环境具有重要的意义,屋顶绿化在一定范围内起到了一定的补充作用。(4)东西走廊对街道及步行空间周边空间的改善作用相对显著。(5)南北走廊是所有适应性措施中最重要的降温因素,特别是在水体等冷空气源的协同作用下,热环境改善明显。(6)总体绿地网络格局比绿地网络中的任何单一要素具有更大的降温效果。
最后部分是提问和蒋老师点评。有同学问道:“本次研究采样点的选择遵循什么样的原则?”回答是:“本次研究一共设置了7个监测点,其中监测点1-6与河流的距离分别为4m、8m、12m、16m、20m、24m,为了排除干扰因素,在开放道路上又设置监测点7。”
蒋雪中老师对所汇报内容进行点评。蒋老师首先肯定了此次研究的重要意义,由于研究区域较为微观,需要考虑的因素较多,所以也给研究带来一定困难。其次,蒋老师指出此次研究在数据的选取方面存在一些问题,该数据来源于上海虹桥气象站点的数据,但该站点离研究区域有一定的距离,所以数据缺少一定的可靠性。
通过本次学术面对面活动,城区学子对同学正在研究并取得一定研究成果的课题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通过交流与互动,不断提升大家的科研兴趣与热情,为大家今后的科研追求提供助力。
撰稿:陈宇奇
摄影:陈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