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陆地到海洋——华南师大刘云刚教授分享不一样的南海海疆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21-09-29浏览次数:141


2021924日星期五下午,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借助腾讯会议网络平台召开了本学期第三场“著名学者与本科生面对面”系列讲座,活动有幸邀请到华南师范大学bat365正版官方网站院长、中国地理学会副秘书长刘云刚教授,为全院师生分享了从陆地到海洋不一样的边界研究。本次讲座由城区学院副院长孔翔教授主持,吸引了校内外师生200余人。

划界是人类重要的空间实践,边界是人地关系研究的重大学术议题,也是经典的政治地理议题。结合对中印边境和南海及海南岛的考察,刘云刚教授详细讲解了从陆地到海洋边境线的实际意义和影响。中印边境的管理举措已从过去的自然保护区向建设边境小康村和抵边搬迁转变,更加关注藏南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边贸情况、边民生活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这一转变既反映了观念的变化,也反映了边界的形成与地方居民作用的密切关联。而相对于固定的陆地边境,海洋边疆是流动的,多领域叠加的,仍然在不断地再领域化,刘教授通过分析南海渔民的日常生活实践与海洋边界的互动关系,进一步说明海洋边界的开放性、立体性、动态性、争议性和战略性。最后,他又详细分析了边界、边境、边疆、边缘及边界的社会构建等问题,并将主题回归到地理学的研究上。

讲座结束后,结合参会师生的提问,刘云刚教授进一步强调了,划界虽然是确立规则的常态行为,但边界也并非是固守的、永恒的和唯一的,而是动态的和转化的,要建立有界和无界的两位的世界观,在许多情境下,设置保护区、合作区等形式同样效果显著;在某些更小尺度的边界,有时会通过社区重组的方式来解决文化边界、自然边界和行政边界存在偏差的现象;而在探讨划界问题上,国际关系研究和政治地理学也会有更多合作空间。

孔翔教授总结道:作为政治地理学研究范畴的划界空间权力,也是地理学探讨的人地关系问题,在研究过程中要注重考虑自然地理环境的作用,更多地回归地理学,回归地理学强调人地综合及自然和人文相复合的特色。正如刘云刚教授所说,地理学的本位是野外科学,要立足于地,用脚思考,关注尺度、时空和地方,仰望星空,脚踏实地,才是身为地理学者的研究之本。

图文:张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