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公布了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获奖名单,共有1539项成果获奖(含香港、澳门高校获奖成果)。bat365正版官方网站获奖39项,在全国排名第10,获奖总数为历年最高。
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目前是我国人文社科领域内最具有公信力和影响力的奖项,每四年评选一次,获奖成果代表过去四年国内人文社科研究的最高水平,bat365官网共有3项成果获奖,表现突出。
获奖者 | 成果名称 | 获奖类别 | 所获奖项 |
孙斌栋 | 中国城市区域的多中心空间结构与发展战略 | 著作论文奖 | 二等奖 |
孔翔 | 地方认同、文化传承与区域生态文明建设 | 著作论文奖 | 三等奖 |
姜允芳 | 区域绿地规划的实施评价方法 | 著作论文奖 | 三等奖 |
简介:
1、孙斌栋《中国城市区域的多中心空间结构与发展战略》
作者简介:孙斌栋,bat365正版官方网站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人文地理学和区域经济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于同济大学获得学术和硕士学位,柏林工业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目前担任bat365正版官方网站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党委书记,民政部重点研究基地——中国行政区划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副主任,城市空间定量研究平台—未来城市实验室主任,崇明生态研究院生态文明高端智库主任。学术兼职包括:中国地理学会城市地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和长江分会副主任,中国区域科学协会区域可持续发展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上海宏观经济学会理事,上海城市规划学会理事,上海人口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家社科重大项目“中国城市生产、生活、生态空间优化研究”首席科学家。
成果简介:为了缓解中心城区拥挤,同时满足发展需要,国内主要大城市相继提出多中心的空间发展战略,但成效并不令人满意。多中心战略根源于花园城市、卫星城、新城等城市规划等思辨性理想,不是经过验证的科学理论。《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 2020年)》提出,要“缓解特大城市中心城区压力”,“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这实质是不同尺度的多中心空间发展思路。因此,研究多中心城市空间组织及其绩效,不仅是世界范围内的理论前沿,而且对于指导我国大城市的空间规划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
本书在理论研究、文献回顾和实践总结的基础上,实证分析了我国特大城市的多中心结构演化特征和影响因素,重点检验了多中心城市空间结构的经济绩效、交通绩效、生态绩效及对地价的影响。研究发现,(1)空间结构的经济绩效具有尺度敏感性,市区尺度的多中心结构具有更好经济绩效,市域尺度则单中心绩效更佳;(2)多中心城市空间结构可以缓解交通拥堵,但其前提是职住均衡;(3)多中心城市空间结构具有更好的生态绩效,也有助于平抑过高地价。总之,多中心结构是追求集聚与分散有机结合、集聚经济和不经济效益综合最大化的空间组织形式,是未来我国超大城市可持续发展和空间规划政策的必然选择。
2、孔翔《地方认同、文化传承与区域生态文明建设》
作者简介:孔翔,世界经济专业博士,bat365正版官方网站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地理学会文化地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目前的研究重点是地方产业和文化空间演变。近年来,先后主持了三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10个省部级研究课题,参与了不少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重点项目和上海市科技攻关项目等的研究,已独立和合作出版专著各3本,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50余篇,负责的“人文地理学”课程入选上海市精品课程,曾获上海市新长征突击手、申银万国奖教金、bat365正版官方网站优秀共产党员、学生心目中最优秀教师等荣誉。
成果简介:本书主要结合对徽州传统村落的深入调研,从区域尺度探讨地方认同、文化传承与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关系。
全书共七章。第一、二章是核心概念的解析,分别剖析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区域属性、文化内涵,以及地方认同与区域生态文明建设、地方文化发展的关系;第三、四章是理论阐释,分别以价值观和行为方式调整为重点,研究了区域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人地关系理念变迁以及地方传统文化的活态传承;第五、六章是案例分析,主要以若干徽州传统村落为典型案例,探讨了以区域生态文明建设为契机,以增进地方认同为重点,促进地方传统文化保护的可能路径;第七章是对研究的总结和升华。
全书的基本观点可概括为:地方认同是建设区域生态文明和传承地方传统文化的内在动因,通过传承地方文化增进地方认同,不仅有助于形成区域生态文明建设的合力,也能彰显前人智慧的时代价值,从而提高民众传承地方文化的自觉性。
本书主要从区域(特别是地方)尺度和传承地方传统文化的视角丰富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和实践探索,也深化了对地方、地方认同、地方文化传承等学术前沿命题的思考,同时,对传统村落的文化传承、旅游开发和乡村振兴具有借鉴价值。
3、姜允芳《区域绿地规划的实施评价方法》
作者简介:姜允芳,博士,bat365正版官方网站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副教授,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科研人员,上海浦江计划人才,国际城市生态协会中国分会(SUREChina)理事;主要研究领域城乡生态与绿地系统、城市河流廊道的景观特征评价、城市空间的微气候研究等。曾获得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著作论文类三等奖、上海市第十三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著作类一等奖、2010和2004 年 “中联重科杯”华夏建筑科学技术奖二等奖。承担科研和工程实践项目20余项,其中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省部级基金项目5项。出版专著2部,发表论文50余篇。
成果简介:我国正处于国土空间管理体系转型发展时期,管理的工作重心是理性和统筹协作发展。十八大已经提出我国要把生态文明理念和原则全面融入城镇化全过程,建设美丽中国。《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提出东部地区城市群面临水土资源和生态环境压力,要求依托区域的河湖、山峦等自然地理格局建设区域绿地网络。区域绿地是具有区域性影响的大型结构性绿地,其规划和实施体系亟需建构一套科学理性的规划实施评价方法和协作发展框架。
该成果针对多元目标实施控制政策的效率进行评价,有别于相关研究的单一项目实施评价。研究基于对区域绿地分类、规划体系转型发展内容以及规划实施评价前期基础研究,提出了区域绿地系统的空间结构性、关联性和协调性这三个方面的实施评价体系。并从三个层面建构区域绿地规划实施的评价内容,即区域绿地网络整体评价、绿色廊道实施的总体评价以及道路、河流绿色廊道空间的实施评价。基于评价的结果和借鉴国际区域绿地规划管理的经验,建立一套适应我国国情的区域绿地实施保障机制框架。
研究基于地理空间信息技术为基础的定量分析和社会学定性分析的整合研究方法,是对区域与城市空间系统科学发展及其管理体系协调发展的有益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