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14日13:00—16:00,一年一度的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校庆学术报告会在bat365正版官方网站闵行校区资环楼539会议室如期举办。在学院副院长滕堂伟教授主持下,段德忠副教授、胡德讲师、司月芳副教授、张红副教授、张婷麟讲师、张维阳副教授先后作了精彩报告,刘承良教授、黄丽副教授以及学院研究生和本科生现场参加了本次活动。
报告会线下场景
段德忠副教授在《中国城市环境创新体系演化格局与驱动因素》中以绿色专利申请数量作为环境创新能力的衡量指标,探讨了2007-2017年中国城市环境创新体系的时空特征及其决定因素。研究发现,2007-2017年,无论是在城市参与度还是在专利申请方面,绿色建筑技术始终主导着中国城市环境创新体系的发展,而温室气体和水适应领域的技术创新在中国各地所占比重很小。此外,中国城市环境创新体系呈现出明显的两极分化和越来越强的空间相关性。报告显示,2007-2017年,中国城市环境创新体系空间格局呈现出显著的空间异质性特征,华东地区表现突出,中西部地区总体上比较落后,以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地区为主的三极格局日益突出。报告提出了中国城市环境创新提出六个假设,并通过空间杜宾模型等进行了实证检验,揭示了中国城市环境创新存在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和路径依赖特征。
段德忠副教授阐述中国城市创新体系演化格局
胡德讲师作了《重访施坚雅模式:城市-区域化过程中的小城镇的地位、功能与治理》的学术报告。本报告基于小城镇会不会消失,其发展前景在哪以及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小城镇的地位和功能会发生什么变化,如何对其进行有效治理这一分析思路,对重庆市铜梁县/铜梁区进行了田野调查。报告认为,小城镇的现状与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内卷化及断裂,如人口和人才流失,乡镇财政主要依靠转移支付等;功能上的问题,如小城镇如何满足乡村留守人口和镇区人口生活需求,乡村治理(管理)的基层实体等;小城镇如何发展与治理,如希望与虚妄,帮扶与自立,自为与规划等。胡德博士研究认为,小城镇是不会消失的,但是会不断的分化;在其治理途径上,必须在新的地理空间思维下进行构思,在治理体系和治理逻辑上,必须要重塑乡村村集体的职能和外部联系通道。
胡德老师剖析城市-区域化过程中的小城镇的地位、功能与治理
司月芳老师在《中资企业离岸研发的理论与实践》的报告中认为,离岸研发是全球化范围内,贸易国际化、生产国际化之后的另一阶段,对企业来说,这也是开放式创新的高级阶段。目前关于海外研发中心,知识创新管理、企业国际贸易等理论研究得比较多,主要从动因、区位选择、影响因素、进入机制以及企业创新绩效等方面进行分析。报告通过专利分析、企业问卷、案例研究和企业访谈等方法进行研究。在全球层面,探讨了中资企业离岸研发是强化还是弱化现有城市创新网络;在东道国层面,研究了中资企业如何融入区域创新系统;在东道国和母国之间,知识流动的方向和组织方式,和发达国家跨国公司有何异同;在母国层面,讨论了中资企业离岸研发是提升还是降低了企业或区域的创新能力。
司月芳副教授解读中资企业离岸研发的理论与实践
张红副教授作了《分形城市研究:从形态到网络》的报告,报告从“分形是大自然的语言”切入,阐述了分形城市科学的兴起;辨析了分形城市研究的三个视角,包括欧几里得几何分形、网络分形(城市体系空间特征)、过程分形与异速生长等。在报告中,张红老师结合自己对美国城市、香港等交通网络的实证研究,揭示了城市道路网拓扑结构的分形及其自相似特征,比较分析了不同表征方法下的道路网结构分形特征,辨析了城市道路网络的几何与结构分形演化,并从结构分形的角度透视了城市异速生长。
张红副教授从结构分形透视城市异速生长
张婷麟讲师作了《治理碎化与城市经济绩效——城市最优辖区个数的探讨》的报告,探讨了地方政府竞争与上级区域经济绩效的关系。报告特别强调了寻找工具变量以解决内生性问题的重要性。本研究运用C-D生产函数,研究得出结论:辖区碎化对城市经济产出有非线性影响,碎化带来的政府竞争并不总是推动经济上升,国内80%地级市低于最优水平之下。
张婷麟讲师探讨城市最优辖区个数
张维阳副教授作了《中资企业的全球化战略:基于跨国城市网络的分析》报告。本研究基于全球化进程与中国的崛起背景,运用网络构建方法和主成分分析研究中资企业的扩展策略与战略城市选择。研究认为,不同行业呈现出不同的对外扩张策略;中国企业的全球化更多的是部分行业为特定目的(如寻找战略资产、接近消费市场等)的全球扩展;一些关键部门(APS)的全球扩展薄弱,国家应积极推动生产性服务业融入国际市场;此外,研究发现,深圳等新兴全球城市的潜力,在一些行业全球战略地位已经超过了北京、上海。
张维阳副教授分析中资企业的全球化策略
本次校庆学术报告会采取线上与线下结合的方式。报告过程中,与会师生不时提问、互动,就汇报内容展开了积极的交流与探讨。滕堂伟教授对报告进行了细致而精彩的点评,并鼓励与会学生就各自关心的研究领域和学术问题与老师对接,积极参加到学院老师的学术研究之中。
报告会结束后部分人员合影
撰稿:陈妍 张家强
摄影:陈萍
审核:滕堂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