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简介
陈诚,bat365正版官方网站2022级自然地理专业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河口海岸微生物生态与氮循环。曾荣获研究生国家奖学金(2次)、校长奖学金、华师出版智慧一等奖学金、优秀学生干部等荣誉;获批bat365正版官方网站优秀博士生学术创新能力提升计划项目,参与多项国家重大重点项目研究工作。在读期间,以第一作者身份在 Water Research(2篇)、Environmental International、Journal of Hydrology、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Agriculture, Ecosystems & Environment 和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等领域主流期刊发表论文7篇,总计影响因子达72.4,研究成果入选2024年研究生教育创新成果展。
起于微末,成于执着
本科阶段的地理学学习之旅,曾让陈诚一度迷茫于地理学的抽象概念和理论意义。他坦言:“当时,我对于这个专业的学习价值和研究意义感到困惑,不知道未来的方向在哪里。”直到一次接触到地理建模,他才真正体会到地理学的实践价值与应用潜力。这一次经历点燃了他的科研热情,促使他在2019年通过硕士统考进入bat365正版官方网站刘敏教授课题组,由刘敏教授和尹国宇副教授共同指导,从此踏上了系统性的科学研究之路。
尽管对科研充满憧憬,但初入课题组的陈诚很快发现,这条道路并非坦途。课题组的研究方向聚焦于氮循环、微生物生态和新污染物研究,这些领域对陈诚而言完全陌生。他不仅需要开展野外采样工作,还要学会掌握实验室的复杂技术操作,这一切让他一度感到“无从下手”。第一个实验课题相对简单,加上实验流程较为明确,虽然因疫情耽误了五个月,但他仍在2020年底将成果发表在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期刊上。然而,这仅仅是开始。随后,他接手的第二个课题才真正让他意识到科研的挑战与深度。这个课题涉及全新的实验方法,从方法应用到数据分析,整个过程历时4个月,前后进行了20多次实验优化才找到最佳解决方案。然而,学术研究的艰难还远不止于此——投稿之后,他经历了拒稿、修改、重投,再到审稿、大修、小修的漫长周期,前后耗费了一整年时间,最终成果于2022年发表在 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 期刊上。
陈诚谈起这一年的经历时感慨道:“虽然过程充满波折,但正是这段经历让我积累了大量领域内的经典文献,也让我搞通了研究方法。” 这段看似漫长的“折腾”,不仅为后续研究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也成为他科研成长中的一座重要里程碑。
陈诚在野外采样,左三为陈诚,左五为尹国宇副教授
陈诚的论文成果
见贤思齐,知不足行
对于陈诚来说,个人的成长离不开导师的指导与团队的支持。在科研道路上,他始终以“见贤思齐”为信念,向身边的优秀导师和同伴学习。刘敏教授严谨的科研态度与对科学问题的执着,成为他科研路上的灯塔,不断指引他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尹国宇副教授的悉心指导,则帮助他快速上手实验、掌握关键技能。此外,实验室团队成员的支持也至关重要。陈诚深知,科研不仅是个人能力的体现,更是集体智慧的结晶。他时常向师兄师姐们请教不同领域的专业知识——比如,向从事微生物地理研究的博士师兄学习微生物生态分析的要点,向研究氮循环方法的博士师兄学习实验设计与数据分析。在与团队的交流与合作中,他不仅拓宽了自己的知识体系,也加深了对研究领域的整体认知。
刘敏教授课题组,第一排左起8为陈诚
凡心所向,素履所往
陈诚从小生长在京杭大运河边,与水结下了不解之缘。在科研中,他的研究也始终围绕“水”展开:无论是河口海岸氮循环研究,还是成果发表在重要期刊上,都与水息息相关。此次获得校长奖学金,陈诚将其视为一份阶段性认可,更是激励他实现更大“水”目标的动力。他说:“科研就像水一样,看似静默流淌,却需要深沉积淀和持之以恒。” 目前,陈诚正全力完成博士毕业论文,并规划未来的研究方向。他计划继续以河口为基础,探索更深层次的海洋科学问题,逐步构建属于自己的研究体系。围绕前沿科学问题,面向国家重大需求,他希望通过深入研究,为河口与海洋生态环境的保护贡献力量,朝着更加广阔的“水”目标勇毅前行。